“就近办”!优化供给,让服务近些在近些
发布时间:2021-05-13
发布者: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
来源: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
浏览:3583 次
在一些地方,到银行和街道、社区等基层平台办人社事,已经不新鲜。
资格认证,申请贷款,就近找个银行网点就能办;补换社保卡,办理社保登记,在居住的社区也能办。人社部门借助银行、基层平台等力量,让服务离企业和群众越来越近。
人社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,影响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和满意度。一方面,企业和群众对个性化、多样化、智能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,期盼办事网点离自己更近一点,办事更方便一些;另一方面,如果只靠人社部门的力量,服务渠道单一,经办机构数量较少,工作人员不足,一些地方设施设备也较为落后。如何破题?
社银合作应运而生。在一些地方先行先试的基础上,人社部全面推开借助银行、基层平台等力量推进人社服务“就近办”,合理利用银行、基层平台等资源优势,满足企业和群众“就近办”“多点可办”需求。
提高合作质量、紧抓管理特别关键。高质量的合作带来高质量的服务,合作质量的高低,既影响企业和群众能不能享受便利,也关系风险是不是可控。这就需要筛选合作机构,优先考虑群众基础良好、服务优质规范、设施设备齐全、人员素质较高以及有合作基础且服务效果较好的银行网点;这就需要实施协议管理,明确合作机构标准化建设要求,做到“有标识、有窗口、有设备、有人员、有系统”;这就需要看服务对象口碑,通过人社政务服务“好差评”,了解企业和群众对合作机构的服务满意度,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重要依据。
强化合作深度、明确清单尤为要紧。要把高频、低风险、标准化水平较高的服务事项优先纳入合作办理或委托办理范围。应当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,将尽量多的服务事项下放到银行网点和基层平台。做到成熟一项下放一项,逐渐拓展银行、基层平台经办业务事项,更好满足企业和群众需求。同时,结合企业和群众对人社服务的需求变化,以及人社领域标准化、信息化工作的推进,动态调整合作事项清单。
拓展合作广度、丰富网点至关重要。要依据本地区服务对象的覆盖地域、人口密度、办事频次等因素,区分城区和乡村的现实情况,合理选择合作机构,科学确定合作网点类型、数量。结合社保、就业、劳动关系、社保卡等业务特点,可选择不同的合作银行。力争将所有街道(乡镇)、社区(行政村)纳入合作范围,依清单提供人社服务。坚持稳妥推进,条件成熟一家,服务延伸一家,不断扩大网点覆盖面。
善借外力、用好外力,将为人社服务“就近办”打开一片新天地。根据人社部的部署,2022年底前,基本形成以人社自主经办服务为主体、相关机构合作经办服务为补充的“一干多支”网点化服务格局,着力打造城区步行15分钟、乡村辐射5公里的人社服务圈,基本满足企业群众“就近办”“多点可办”服务需求。
这是强化经办能力建设的有力行动。借助银行、基层平台等力量办理人社业务,建立便民服务新格局,可对加强人社系统经办能力建设形成有益补充。引入市场体制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,拓展服务渠道,创新服务方式,补充经办力量,改善经办条件,蹚出公共服务改革的新路子。此举可以破解制约经办服务水平提升的瓶颈,更好打造均等化、高质量服务,满足企业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。
这是完善线上线下服务的有益探索。银行网点数量多、密度大、覆盖面广,线上线下服务能力强,群众办事频次高。线下,设立专门的合作经办区域、经办窗口以及经办专员,提供现场服务、面对面服务。线上,利用共享数据,实现自助办理,更大化延伸人社经办服务触角,让数据多跑路,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。用好银行、基层平台等力量,让企业和群众享受线上线下相融合、“7×24小时”不打烊的人社服务。
这是促进公共服务下沉的大胆创新。从利用合作机构网点提供现场“一窗”服务,到在合作机构摆放自助设备提供“一体”服务,再到把银行等机构引入人社服务大厅,种种创新促进了服务下沉,为企业和群众打造“触手可及的服务”。此外,对偏远山区及老年人等特殊群体,借助银行、邮局、基层平台等力量,进社区、进乡村、进田间地头,使用便携式服务终端,推行“背包客”上门服务,真正把服务送到群众身边。
借助银行、基层平台等力量推进人社服务“就近办”,目标明确,路径清晰,前景光明。用好外力增强人社服务供给,将使服务既有速度又有温度,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少一些烦恼、多一些便捷。